搜索 |
尿检酸碱度
发布时间:2020-12-17 15:58

尿检酸碱度是尿酸碱度(pH值),为尿常规检查内容之一,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机体可通过尿液排出大量酸性和碱性物质,以维持酸碱平衡。正常新鲜尿呈弱酸性,pH在4.5~7.9之间。

肾脏每日需排出由食物分解产生的约50~100mmol固定酸,故高蛋白质的饮食可产生酸性尿,而进食含固定酸较少的蔬菜时尿液偏碱性。尿液的酸碱度通过尿的pH来表示。尿的pH通常在4.5-8.0,平均为5.5-6.5。如果尿液的pH为4.5-5.5,则尿液显酸性。如果尿液的pH为6.5-8.0,尿液显碱性。尿的pH通常可反映血清的pH值。当患有酸中毒时,其尿液呈酸性,当患碱中毒时,尿液则呈碱性。尿液pH的测定在诊断和治疗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病中也有一定的帮助。肾结核患者尿呈酸性。如果泌尿系感染患者的尿液pH大于7.5,其感染病菌可能是尿素分解细菌,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

尿检酸碱度

正常尿液的酸碱度一般为弱酸性,ph值一般在5.5到6.5之间,尿液的酸碱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食物,活动,药物等都可以影响酸碱度的变化。在进食蛋白类食物时可以使尿液呈酸性,而果蔬类食物可以使尿液呈碱性。在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时会影响尿液的酸碱度。夜间入睡后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尿液偏酸,在服用氯化钙,氯化氨,氯化钾,稀盐酸等药物时可以使尿液酸化。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等可以使尿液碱化。病理情况下尿液偏酸,一般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痛风,发热,糖尿病,白血病等情况。尿液偏碱可以见于碱中毒,严重的呕吐,尿路感染,肾小管酸中毒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条件下尿液呈弱酸性,pH约6.5,波动范围为4.5~8.0。在测定过程中,试剂带浸尿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趋势。尿标本必须新鲜,否则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或因尿中的碳酸氢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pH增高。

以上就是“尿检酸碱度”的相关内容,尿液的酸碱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饮食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长期荤素搭配食用,尿液会偏酸性;如果是以素食为主,尿液中的酸性物质就会相对减少。

标签: 尿常规检查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有喜网整理原创发布,保留著作所有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引用。

2、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阅读

试管婴儿交流群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YX-IVF
复制微信号

试管和备孕难题 3条新消息

免费咨询医院专家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