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俗称“小便”
、“尿”。是从生物体中排出的代谢废物和毒素,是一种液体,一般呈黄色或无色。人类尿液形成是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尿液的酸碱值可以从一个方面很好的反映出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尿酸碱度为尿常规检查内容之一,又被称为尿常规pH值,即做尿常规检查时尿液的酸碱度的值,这项指标具有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一般来讲,机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大量酸性和碱性物质来维持酸碱平衡。尿液一般情况下为偏酸性液体,通常表示溶液酸碱性的pH方法表达,因为pH在化学上是溶液酸碱度的代号,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而刚好等于7则为中性,而正常尿为弱酸性,但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
尿酸碱度虽可反映人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但是当尿酸碱度测定在独立应用时,往往无明显的临床意义,一般常用来与其他项目结合来综合诊断病人的病情变化或用于检测。
尿酸碱度增高可分为生理性增高和病理性增高,生理性增高尤为常见,与餐后胃酸分泌增多有关,病理性增高则与某些疾病有关,而尿酸碱度降低也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其中生理性与剧烈运动、应激以及饥饿有关,病理性则与痛风、发热有关。
增高:见于碱中毒、频繁呕吐、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重碳酸盐药等;
降低:见于痛风、糖尿病、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目前广泛使用的尿分析仪测得的pH值有5、5.5、6、6.5、7、7.5、8、9共八个梯级,而使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尿pH值可能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正常人尿酸碱度范围: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约为6.5,波动范围为4.5~8.0(尿酸碱度正常值需以普通膳食为条件)。正常人体内尿酸碱度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日常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如常食用荤素杂食,经由肾脏排出后可使得尿液呈酸性,若以素食为主,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就少,碱基增加而使尿液呈碱性。
尿酸碱度偏高的危害与其病因有关,若是饮食或者药物所导致的尿酸碱度偏高,大多都不具备什么危害,但如果是某些疾病原因所致的尿酸碱度偏高,那么其危害也是巨大的。
一般而言,尿液酸碱度偏高说明人体内的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有障碍,过多的碱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有可能造成体内酸性物质相对偏多而形成酸性体质。
此外,不同疾病所致的尿酸碱度偏高也会有着不同的影响,但只要是疾病原因所致的尿酸碱度偏高,那么多多少少对人体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若遇到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查明具体原因,避免或减少其危害。
大多数情况下的尿酸碱度偏低都属于正常情况,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若是疾病引起的酸碱度偏低,那么是具有一些危害的,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尿酸碱度的危害需要结合多种症状,若是伴随着体重下降,那就意味着患上糖尿病的可能,需要做一下血糖检测,且不同疾病所致的尿酸碱度偏低的危害也有所差异。
对于孕妇而言,网传可通过其尿酸碱度预测胎儿性别,一般尿液的正常值是4.5~8之间,若孕妇尿酸碱度大于7的呈弱碱性为男孩,小于7的呈弱碱性则为女孩。但是上述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单纯的依据孕妇体内的尿酸碱度并不能看孕妈们腹中胎儿的性别,还是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孕妇体内的尿酸碱度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