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
发布时间:2023-12-18 15:44

了解过儿童心理疾病的人都知道,儿童心理疾病有很多类型,包括:多动症、抽动症、学校恐怖症、考试恐怖症、学习能力障碍、孤独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逆反症等,而这些心理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却不一样。那么,你知道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有哪些吗?

1、孩子爱咬指甲

①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

②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③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

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2、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①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②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曾有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心理咨询师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这对孩子来说便是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③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

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1111.jpg

3、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①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曾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②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行为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③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对于过度依赖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

4、过度恐惧

①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②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③干预技巧:理解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

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怪兽不会趁天黑跑进房间。

5、退缩行为

①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②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③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017.jpg

6、厌食和偏食

①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可能营养不良。

②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行为。

③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治疗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孩子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切记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7、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①表现:有的孩子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②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

③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8、拔毛癖

①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②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③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9、小儿夹腿综合症

①表现:孩子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摩擦时出现面红、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孩子多在入睡前、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可一日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

②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③干预技巧:转移注意力;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

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

10、撞头、打滚等行为

①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打滚等自虐行为。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掐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②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③干预技巧: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专门的心理辅导专家。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却往往无从下手,此时建议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心理干预。

标签: 暂无
特别声明:

1、本文由有喜网整理原创发布,保留著作所有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引用。

2、本站涉及病症、医学诊疗、药物内容时仅供参考,不可作为医治和用药依据,具体请在执业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操作和使用。

相关阅读

试管婴儿交流群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YX-IVF
复制微信号

试管和备孕难题 3条新消息

免费咨询医院专家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