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是育龄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反复表现,及其生殖道靶器官-子宫内膜结构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目的很直接,就是为接纳胚胎着床做准备。为什么女人要来月经呢?不仅是女性人类,黑猩猩和刺毛鼠 、母牛、母马、母骆驼、母猪、母羊等也会来月经哦。
育龄女性和灵长类雌性动物,每隔一个月左右,子宫内膜发生一次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体生长分泌以及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阴道排血或子宫出血现象,就是月经。
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所致,子宫内膜待的好好的为什么会剥脱?因为她的直接领导—卵巢下达了命令。我们都是好孩子,子宫内膜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子宫内膜就是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影响下出现周期性变化。
增殖期:月经出血的第5天,雌激素开启子宫内膜表皮修复模式。周期第10~14天,内膜已筑起高台,腺体与间质明显增殖,核分裂相明显,腺体迂曲,腺上皮呈高柱状等。
分泌期:排卵是分泌期开始的标志,黄体形成后,在孕激素作用下,内膜呈现分泌期的改变。
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生理变化是在增殖期的基础上孕激素作用的结果,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有:下调雌激素受体,使雌激素作用减弱;使雌激素代谢加速,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发生前蜕膜化改变,腺上皮出现分泌变化。
排卵后1-5天为分泌早期,子宫内膜继续垒墙般增厚,腺体更加增大、弯曲;排卵后5-10天为分泌中期,此期子宫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先前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子宫内膜的厚度增加,内膜厚且松软此时正是着床的好时期(窗口期)。
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发育初步成熟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19岁。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月经初潮,为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月经初潮提示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增值,雌激素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明显波动时,子宫内膜就脱落而出现月经。
不过正值青涩的青春期,此时中枢对雌激素的正反馈机制尚未成熟,即使卵泡发育成熟也不能排卵,故月经周期通常不规律。经过5~7年建立规律的周期性排卵后,小主的月经才逐渐趋于正常。
正常月经周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周期时限平均为31天,范围21~35天。卵泡期时限变异较大,黄体期则较恒定。经期平均为5天,范围3~7天均为正常,每次经期失血量平均约为35ml,范围为20~80ml。
一般在经期第2~3天失血量最多,血色鲜红或稍暗。粘稠而不凝固。除了血液,月经中还可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及宫颈粘液等成分。
月经是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各位小主不要如临大敌,一般月经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由于经期盆腔器官充血及前列腺素的生成,经期的小主可出现下腹坠胀、腰骶部酸胀感觉。